随着电脑硬件领域竞争的不断加剧,各种电脑配件的利润空间也在不断压缩。以大家最常见的主板和显卡为例,一块主流板卡的利润已经由昔日的数百元下降到了今天的数十元。而CPU、内存和硬盘等三大件更是利润微薄,几乎已经到了纯粹依靠“走量”来维持销售的地步。但是就在这看似惨淡经营的电脑市场,却还存在着一个经常为人们所忽视的“黄金角落”——那就是硬件维修。
一、漫天要价
相对于在媒体上频繁曝光的配件报价来说,硬件维修的收费标准因为缺乏关注而并不那么为人所知。正是这种价格的不透明,给某些不良商家提供了大发横财的机会。
因为大多数配件故障都只是因为其中的个别元件出了问题,通常只需要修理或更换相应元件就能解决。把元件成本、人工和必要的利润都加上,一般配件最后的修理费用,应该在该配件二手市场价格的10%~30%以内才算比较合理。但实际上,维修费用超过二手产品市场价50%的情况相当普遍。例如一台主流的17英寸纯平CRT显示器,二手市场价格通常在四五百元,而许多公司开出的维修费却动辄高达两三百元,而且修理后的配件还不一定能保证用多长时间。如果在短期内接连出现两次问题的话,那还远不如直接在二手市场买一件合算。 二、小题大做
在维修之前,一些店家虽然也会装模作样地给个维修价目表,例如“某某配件维修参考价格:60~100元”以示“明码标价”。但在实际操作中,即使是很小的毛病也会夸大其词,总之哪项收费高就往哪靠,不顶到“参考价格”的最高标准誓不罢休。事实上,有很多电脑故障并非配件本身物理损坏,而是软件操作造成的。但是一些心怀不轨的店家常会把软件故障说成是硬件故障,甚至说成是某个重要配件损坏,从而牟取暴利。 [NextPage] 还有一种比较恶劣的情况,那就是电脑使用较久后,机箱里灰尘过多、板卡插槽金手指接触不良等原因也常会造成很多“莫名其妙”的电脑故障。一些缺乏硬件常识的消费者遇上这类问题后会不知所措,只能一味地依赖电脑维修公司。如果是黑心的店家,遇上这样的顾客狠宰一笔是肯定的。
三、升级收费
在与顾客协商收费标准时,店家往往会在事前说好多少元包修。而一旦顾客交了定金,店家对配件进行了一番“检查”后,却又可能会回过头来告诉你说某某重要元件已经报废无法维修,除非进行元件更换。而这并不属于前面所说的普通维修范围,所以还必须收取“元件成本费”若干元。因为这时店家已经付出了一定“劳动”,前面交的那部分钱肯定是无法退还了,所以不少顾客也就只能吃哑巴亏,又多让店家赚去了几十元黑心钱。而且维修过程通常并不透明,店家也完全可以用更换元件等方式消除痕迹,所以也无从验证店家说话的真假。即使是个别爱较真的消费者对此产生怀疑,也难以进行追查。 四、偷梁换柱
这是硬件维修业中最为恶劣的行为之一,但也正是一些JS的“生财之道”。做硬件维修的公司因为配件来源渠道复杂,手头都会堆积不打磨、返修、翻新配件。例如JS将机箱里原有的品牌内存换成打磨内存条的话,一般没有丰富硬件知识的顾客是看不出来的。机箱里的其它一些好东西也有可能会被JS“相中”来个偷梁换柱,例如光驱的激光头、硬盘的电路板等等都容易成为JS下手的对象,甚至还有更加大胆的行为。一位朋友就曾经跟笔者提过:他们单位的电脑经电脑公司一位技术员上门维修后,每个机箱就少了一条内存!而等到一年以后某位稍懂硬件的员工偶然从当年的电脑采购单发现内存容量不符时,那位技术员早就“蒸发”了。
五、低进高出
一般来说,电脑维修无非是检测出发生故障的元件,然后加以替换就成了。但实际上,即使顾客的板卡仅仅只是烧掉了某块芯片或者某个电容爆浆,JS也会“喷出”一堆技术名词力图让顾客把整块板子都换掉,或者整个升级为更高规格、更高价格的配件。如果遇上细心的顾客索要原来的配件,店家则会游说用户把这些“问题”配件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处理给自己,或者抵去部分维修费用。因为这些配件对顾客来说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所以大多数顾客也都愿意接受。但是实际上,这些便宜处理的配件很多并没有多大问题,只需要简单维修后又可以正常使用。例如某位顾客的KT333主板出现故障,在JS劝说下“以旧换新”交钱换成了KT400A主板;而一两天后,兴许这块KT333主板又会被高价卖给另外一位前来维修的顾客……而店家的利润,就在这样的“滚雪球”中越滚越大。
其实类似这样的现象在早期的装机市场上也曾出现过,那时人们对装机商的形容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从这句话同样可以想象当时一些商家牟取暴利的程度。但是随着广大消费者和IT媒体对电脑配件市场的日益关注,以及市场监督体系的日趋完善,电脑配件市场的价格和渠道也开始变得透明,许多商家的不法行为不再那么容易得逞。而如今电脑维修这个大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也到了需要关注和规范的时候了。
|